联系我们
  近期会议
  联盟介绍
  加入联盟
 
 
 
 
 
 
 
首页 >> 低温常压核能供热的产业化前景及在治理雾霾的应用
     
 
低温常压核能供热的产业化前景及在治理雾霾的应用

更新时间: 2017/4/23 21:29:15 来源: 贤集网

 

 

我国早在1981年,便开始了核能供热方面的研究。在治理雾霾方面,其产业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一些新科技的产业化及推广尚需时日,将吸引产业资本与一级市场投资介入。本文将聊一聊低温常压核能供热系统的产业化前景,及其在治理雾霾方面的应用前景。

 

雾霾,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杀手”
雾霾的来源很多,其一为煤炭燃烧。近年来,我国对燃煤火电厂的煤燃料质量、燃烧效率、烟气净化等各方面作了严格要求,但是,对于冬季取暖使用的燃煤治理仍需改进。中国北方一带的很多居民普遍有这样的感受:每逢冬季取暖季来临,雾霾出现的频率就增加。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核能供热应对雾霾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2017年1月7日环保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北方供暖有三个问题:
一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较低;
二是燃煤锅炉环保设施跟不上、装备水平低,单位排放是大电厂的十几倍,如果安装高效的脱硫脱硝设施,许多企业无力承受;
三是农村散煤问题,京津冀散煤占全国总量20%,一吨散煤是大电厂排放的10倍以上。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说“京津冀的问题从长线看,还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问题,必须进行较大调整。”以上问题客观展现了目前能源结构下,北方冬季供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使用其他类型热源减少煤炭占比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放眼全球,使用核能供热并非新鲜事。国际上关于核能供热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开展较早,国外大型反应堆用于城市区域供暖在技术层面已经非常成熟,其中以俄罗斯尤为突出,根据《中国核能区域供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能源与节能》2013年第4期),截至2011年年底,俄罗斯共有9座核电站中的29台核电机组用于热电联产,超过俄罗斯在运核电机组的85%,核电供热的主要用户为3-15km的城镇居民。

结合我国当下国情,我们认为,在华北地区推广小型堆供热将助力城市雾霾治理。这并非是我们的凭空想象,近年来,产业界与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并逐步展开核能供热堆的推广工作。

(清华大学位于北京昌平的核试验堆外景)

 

根据《中国能源报》2013年4月1日第21版刊发的《核能供热前路几何》(记者朱学蕊)中介绍,我国早在1981年,便开始了核能供热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突破:

1983年,清华大学原有的池式研究堆实现我国第首次核能低温供热实验;

1984年,当时的国家科委批准在清华大学核能所建一座5MW的核供热试验堆;

1986年起,低温核供热正式列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

1989年,50MW低温核供热堆正式临界启动,之后一次成功完成72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实验;

1991-1992年,50MW低温核供热堆又取得了热电联供运行和低温制冷运行成功,成为世界上首座投入运行的“一体化全功率自然循环”低温核供热试验反应堆。

 2015年6月,中广核与清华大学、中国核建联合签署“低温核供热堆产业化合作协议”,以推进低温供热堆在中国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使得在我国已有近30年研究历史的低温核供热技术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目前主流的核能供热系统有壳式供热堆池式供热堆两种类型,其中壳式供热堆由目前主流压水堆核电站技术演进而来,而池式供热堆以游泳池实验堆为原型,从技术上层面来讲,二者的建造与运行的技术均已成熟

 

 

以下主要以池式供热堆为例,介绍核能供热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池式供热堆的堆芯放置于地下水池的深处,核裂变所释放的热量,将水加热后送到水池外的换热器,经过两次换热后,便可用于城市集中供暖。

由于池式供热堆仅用于供热而无需发电,所以水池压力可保持常压,且池式堆单位功率容积更大,堆内冷却水量充足,进而能够降低放射性物质泄漏的概率,保持充足冷却能力。

 

 

池式反应堆安全性能已经得到充分验证。池式供热堆是游泳池式反应堆在供热领域的应用,游泳池式反应堆通常用于实验研究及同位素生产,建设与运营技术均成熟,具有长时间安全运营历史,因此池式供热堆的安全性具有较高保障。根据中国能源报《治霾新思路:池式反应堆核能供热》介绍,世界上已经建造了几百座游泳池式反应堆,由于常压运行安全性高,一般对建设地点无特殊要求,有些就建造在城市或大学校园内,从运行至今游泳池式反应堆无严重核事故发生。据其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在北京建成两座为科学研究用的池式反应堆,功率在10MW以下,距今已安全运行半个世纪

 

在目前情况下,池式反应堆供热比燃煤锅炉供热更具成本优势:

推广核供热技术不仅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在经济性上也具有较强竞争力。根据清华教授田嘉夫、赵兆颐在《低碳城镇的核供热能源》中介绍,200MW的供热堆的初始造价投资,与同规模燃煤锅炉的建造费用可能高出1-2倍,但使用寿命可达60年,远远高于锅炉寿命。

* 从建造成本来看:建设一座核供热站的投资,只相当于同等功率的核电厂1/3左右;成本大致为燃煤锅炉建造成本2-3倍,但其使用寿命可达60年,较燃煤锅炉寿命要高出数倍(5~10倍),因此在建造成本方面核供热堆较燃煤锅炉均具有优势。

* 从燃料费用看:一个5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集中供热区域,由燃煤锅炉供热时,每年大约消耗煤炭20万吨,如采用200MW核反应堆供热,每年可用1吨核燃料取代煤炭,按照去年市场价格20万吨煤炭费用大约为1.5亿元,1吨核燃料费用大约为0.2亿元。核能供热比锅炉供热每年燃料费用节省7-8倍;因此在燃料成本方面核供热堆较燃煤锅炉具有优势。

因此在燃料费用与建造成本两方面核供热堆较燃煤锅炉均具有优势。仅仅从节省的燃料费上,也可以看出核供热站多出的建设投资很快可以回收(5年收回投资、后50年持续盈利)。而在远离煤矿地区,使用低温核供热的成本比烧煤锅炉供热的成本要低。

 

放眼当下,核能供热系统有望成为化解冬季严重雾霾天气的有效利器,综合考虑池式供热堆的安全性、经济性及环境友好性,我们认为其未来有望在我国北方地区建设推广。

 

据田嘉夫、赵兆颐在《低碳城镇的核供热能源》中介绍,建设2×200MW核供热站,每年可用不到2吨燃料铀替代35万吨原煤,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9.5万吨,二氧化硫0.77万吨,氮氧化物0.2万吨,烟尘0.14万吨,排放的放射性仅为燃煤锅炉的1-2%左右,环境效益非常明显。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核能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供暖,将在一定程度上利好雾霾治理。让我们一起关注核能供热产业的发展吧!


 

链接:

日常生活中辐射物品大盘点(科普视频)》

田嘉夫:利用核能彻底解决城市供热的环保问题

中国能源报:低温核供热堆再谋产业化

 

 

 

如有相关问题,请您【点击在线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上五条同类新闻:
  • 核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
  • 科学家利用电子束辐照技术变污泥为燃料
  • 环保科技:污泥预处理技术方法
  • 核辐射技术在治理工业废气和大气污染物中的应用
  • 核辐射技术在治理环境污废水中的应用

  • 课程推荐 | 打包发回信箱 | 关闭窗口

     
     中国民用核技术产业网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  
     邮件:3335996847@qq.com 电话:010-62790887 
       
    清华大学研修班高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