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18/12/25 来源: 梁郡
王亦楠是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撰写过多篇质疑中国核电发展的文章,在中国核电行业是知名人士。每次抛出质疑核电的文章,都会引起圈子内一些骚动。 舆论上似乎支持王亦楠的多,但专业而理性的声音更多是支持发展核电,在减碳减排时代,核电的价值不断被发掘,各地对于建设核电都呈现积极的态度。事实上中国的核电项目也在质疑中稳步推进落地,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着贡献。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虽然双方都以不同形式公开表达过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是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始终是两条平行线。 …… 链接:核电圈的人,为什么“争不赢”王亦楠? 原因主要有5个: 一、站位意识:王老师的站位人设是“为民呼吁、为国谏言”、核电圈的人或领导们往往没有动力去“争”,核电这“又不是我自家生意,听国家安排”,不愿也不屑公开谈,个别圈内谈的也很容易被贴上维护集团利益标签。 二、社会需要:对于核电这样高度敏感的行业,从来不缺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其实各国都有“王亦楠”,质疑和提醒的声音存在,对核电这样的产业既是科普沟通需要,也是一种政治需要。而尤其在我国发电量总体过剩、各种发电模式争先恐后的当前时代背景下,也确实存在巨大的利益博弈,需要综合考虑能源结构和电源布局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三、科普缺位:社会上的恐核情绪是普遍的,核电圈没有足够重视、宣传细节不少地方也有问题(我举三个例子说明)。 四、争议安全:安全是一个相对概念、变化概念,很多争论没有意义。其实“谨慎”是中国核电一直以来的特质,王老师无需煽呼。按国际核事故分级,中国自第一座商业核电站近30年来,至今0事故、0死亡的优秀业绩,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建设者付出了努力,被王老师带出的节奏却是“很危险,很可怕”,恐核情绪散播开来~自己知名度增长上去。让我不禁联想起中学历史课本里的一句话:“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王亦楠们若能具体指出哪里有设计缺陷、如何能优化工艺、哪里存在监管漏洞…这样比较有意义。 五、基本规律:专业人士是难以战胜业余人士的。核电专业本身的话语范式与日常生活的话语范式有差异;加上专业语言叙述方式并不利于与大众沟通传播,而大众传播是简单直白、情绪化的,这是不对等;另外普通人对于自己知识有短板的领域里的科学问题,实际上是难以(或不想)理解的,而要理解或相信这都是有门槛,只能是选择相信自己容易懂的了。 讨论一些具体问题:王亦楠(当然是代表了一个群体)臆想了很多核电站面临的风险,具体如:万一人为操作失误呢?万一飞机来撞呢?万一地震呢?万一导弹来袭击呢?乏燃料问题怎么处理?内陆核电有特殊性……太能理解这些担心了。不过呢,王亦楠女士观点为什么有很大市场?其实也是核集团需要深度思考的。不能因为觉得质疑者们专业上无知、不了解实情,就一味排斥或对峙。相反,应该发表数据更丰富和通俗易懂的研究,就事论事的反驳,持续的做好科普工作,才是有意义的。核工业历来崇尚“埋头苦干、实干兴邦”这是其底色文化和传统,新时代,其实做好社会科普与沟通、提高公众接受度,也是实干兴邦的重要工作! 《跟着名嘴反转基因,让中国农业错失良机!》
如有相关问题,请您【点击在线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