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近期会议
  联盟介绍
  加入联盟
 
 
 
 
 
 
 
首页 >> 中国“人造太阳”再次创纪录!意味着什么?
     
 
中国“人造太阳”再次创纪录!意味着什么?

更新时间: 2021/5/29 来源: 核科普

 

 

【梁Sir按】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能源转换的革命(煤炭蒸汽机~内燃机~电力)历史上能源革命带来了工业革命,人类如果掌握核聚变商用,将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还会对世界产业经济格局、货币体系(石油美元)产生史无前例的影响!东方超环,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5月28日凌晨,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控制大厅,屏幕显示1.2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突破100秒的瞬间。

 

5月28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
 
中国“人造太阳”实验刷新世界纪录,意味着人类让核聚变成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清洁新能源的努力,又取得了一次突破性进展。
 
核聚变是理想的终极能源
 
能源是驱动万物运行的根本动力。现今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太阳能和核能(核裂变发电)。但这些能源都存在诸多缺陷,如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危害健康、受限于气候或地理条件等,因而不能全面和充分满足人类需求。
 
然而,核聚变产生的能源,既可以充分满足人类需求,又没有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或生物的弊端。
 
据测算,1升海水中含有的氘,核聚变反应后即可产生300升汽油燃烧的能量,生成物也没有危害。因此,核聚变能源被认为是理想的终极能源
 
不仅如此,核聚变的产物为氦和中子,不排放有害气体,也不危害生命和健康,有助于让生态和环境保持良好状态,减少地球上的温室效应、酸雨、雾霾。而且,由于原料从海水中就能获得,核聚变能源的获得成本将极为低廉。
 
▲4月28日,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对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进行升级改造。
 
 
实现核聚变发电面临两大难点
 
核聚变的首要条件,是使燃料处于物质第四态,即等离子体态。等离子体是一种充分电离的、整体呈电中性的气体。在高温状态下,等离子体中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原子核完全裸露,使得核子碰撞和反应成为可能。
 
当等离子体的温度达到几千万摄氏度甚至数亿摄氏度时,原子核可以克服斥力进行聚合反应。再加上足够的密度和足够长的热能约束时间,核聚变反应就可以稳定地持续进行。
 
当然,可控核聚变作为一种能源,最重要的指标是能量增益系数,可称为Q,即聚变产生的能量与维持等离子体所消耗的能量的比值,也就是输出/输入。显然,Q要大于1,即输出大于输入才能为人们供给能源。
 
早在1957年英国物理学家劳森(John D. Lawson)就提出了一个准则,如果想要Q大于1,等离子体的密度、温度、能量约束时间的乘积(即聚变三重积)应当大于一个定值。
 
也就是说,要让“人造太阳”的产能和供能成为现实,必须满足几个条件:要有1亿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要把等离子体长时间约束在有限的空间中,还要有足够高的密度。进一步看,要实现核聚变发电,如何实现上亿摄氏度点火和等离子体稳定长时间约束控制,是尤为困难的两大难点。
 
现在,中国的研究也正在朝向这个定值发展。中国在EAST装置进行的核聚变实验,是通过电磁感应的磁通量变化,将能产生≥100万安培的等离子体电流;持续时间将达到1000秒,在高功率加热下温度将超过1亿摄氏度。
 
▲4月13日,EAST在升级改造中。
 
 
多国都在推进“人造太阳”计划
 
由于认识到核聚变是解决人类未来能源的终极目标,因此,国际上核聚变研究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合作的标志是,2020年7月28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该组织总部举行。ITER计划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共同实施。
 
作为聚变能实验堆,ITER要把上亿度、由氘氚组成的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体积达837立方米的磁笼中,产生50万千瓦的聚变功率,持续时间达500秒。50万千瓦热功率,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热电站的水平。
 
这种磁笼就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美、韩等国都在进行相关研究。
 
2020年12月28日,韩国超导托卡马克高级研究(KSTAR,称为韩国的“人造太阳”)创造当时新的世界纪录,其离子体在超过1亿摄氏度下维持了20秒钟。显然,要比中国现在的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在温度上较低,在时间上也差了5倍。
 
而在更早之前的201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离子体科学与核聚变中心,开始设计建造比ITER更先进的聚变反应堆SPARC,意思是最快、最小、民营、实惠、既紧凑又强力的热核聚变装置,比ITER反应堆体积缩小数十倍、成本大幅降低。但这一目标能否实现,还有待观察。
 
现在,中国研究人员实现了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把2020年EAST装置物理实验获得的1亿度20秒的世界纪录提高了5倍,说明中国在EAST装置综合研究能力上又有了重大突破,也向获得核聚变能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未来如果实现“人造太阳”产能和供能,对于整个人类世界将是比工业革命更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文/张田勘
 
链接:
 
 
 
 
 
 

 

 

如有相关问题,请您【点击在线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上五条同类新闻:
  • 首台医疗废水辐照应急处理示范装置通过验收
  • 中国航天:2040年前后实现核动力空间穿梭机的重大突破
  • 辐照灭菌技术有望用于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消杀
  • “中科院百人离职”事件惊动中央,到底发生了什么?
  • 喜讯|河北武安市低温核供热堆项目厂址通过验收

  • 课程推荐 | 打包发回信箱 | 关闭窗口

     
     中国民用核技术产业网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  
     邮件:3335996847@qq.com 电话:010-62790887 
       
    清华大学研修班高端培训